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 | 无障碍阅读
开云网页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三农”蝶变 村美民富
  文章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发布时间:2024-09-30 09:28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以改革和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步伐蹄疾步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展现新形象,美丽乡村建成率全省领先;农民实现从“富口袋”到“富脑袋”跃升,人的现代化的进阶之路越走越宽……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农业农村部门牢牢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坚决扛起“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使命担当,在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基础上,有力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向着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加速迈进。

农业强:从传统农业迈向都市现代农业

9月底,高淳阳江镇胜利圩万余亩高标准农田水稻长势喜人,再有10余天,这里就将开镰收割。这是南京最大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由1.47万亩蟹塘重建而来。变蟹塘为沃野,曾经遭受洪灾的胜利圩如今已蝶变成为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园。阳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通过培育西莲村虾田稻米、丹湖村古法木榨油、潦田村麦芽糖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丹湖秋月”区域公用品牌,推动村民收入逐年迈上新台阶。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南京地形“六山一水三分田”,低山丘陵岗地面积占比60.8%,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有效弥补耕地数量相对不足的短板,在有限的资源里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数据显示,相比一般非项目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机械化水平要高15—20个百分点,产能可以提高10%—20%。

近年来,南京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建设标准,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让中低产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截至目前,南京域内18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0多万亩,占比达73.8%。今年,南京还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超5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的比重力争提升至76%,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高标准农田“种得好”,产业融合则让农产品“卖得好”。9月,溧水区东屏街道溧果家庭农场300多亩无花果园迎来络绎不绝的采摘游客。农场负责人邓可俊介绍,自己2017年开始在溧水种植无花果,当时种了50亩左右,后来陆续增加到300多亩,如今自家农场是南京农科所的无花果栽培种植试验示范基地,也是全市最大的无花果种植基地。

“刚开始时我们只销售鲜果,但是无花果皮薄无核,不耐储存,采摘后,鲜果只能保存2—3天,因此我就想到了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邓可俊告诉记者,目前农场每年产40万公斤左右的鲜果,除了鲜果销售外,其余都用于产品深加工,农场开发了无花果原液、果干、果茶、果酱、果酒等产品,不仅延长了无花果销售期,还提高了鲜果附加值,如今农场全年收入达300万元左右,其中深加工产品销售占六成以上。此外,农场每年还接待采摘游客上万人次。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产业攀升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南京市按照“全产业链打造、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强链、补链、延链行动,优质稻米、多功能油菜、绿色蔬菜、现代茶、都市花卉、精品蟹虾、特色鱼、南京鸭等八条特色产业链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去年农业特色产业三产融合总产值近400亿元,较2020年增长62%,年均增速达17%,初步实现了增产量向增质效转变、重一产向重三产融合转变、“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农村美:从“盆景”裂变为“百花园”

每逢节假日,溧水晶桥镇芮家社区石山下自然村就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大家在这里打卡拍照,欣赏乡村时尚小屋,享受田园休闲时光。石山下村位于溧水无想山南,拥有700多年历史,沿着村中的环线走一圈,村里环境整洁,建筑独特,民宿、酒店、咖啡厅、米糕坊、农耕馆、艺术家工作室等业态一应俱全。

石山下村也曾遭遇发展困惑,5年前的小山村,村容村貌落后,逐渐凋敝并呈现空心化趋势。2019年,借助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契机,溧水加快推动石山下美丽乡村建设,并对石山下闲置农房进行收储,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改造利用。因为顺应了全民休闲度假的时代趋势,再加上自身山水条件优越、体验丰富,石山下村迅速蹿红,节假日每天上千人前来观光休闲,一跃成为南京热门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石山下村的蝶变,是南京推动农村从“一处美”变“处处靓”的缩影。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现“环境美”目标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南京市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田园综合体、特色田园乡村和民宿村“五村共建”,加快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垃圾治理、“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截至目前,全市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超90%,美丽乡村和重点发展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旱厕基本全部拆除、户厕无害化改造实现应改尽改;江宁黄龙岘等村先后被授予中国最美村镇(乡村)、中国最美田园荣誉称号,美丽乡村成为南京精美的城市名片。

近年来,南京还积极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通过打造美丽乡村、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先后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1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2800多个,吸引了一大批城市创客下乡创业创新、城镇居民下乡消费休闲。

今年,南京市还试点推出“莱斯乡村+共享小院”,目前已累计签约14栋,总投资1620万元;前8个月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29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破百亿元。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南京市将在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上持续发力,整村连片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放大“莱斯乡村”一站式平台作用,积极打造特色民宿、创意休闲、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盆景”裂变为全域“百花园”,让农村美成为南京乡村的显著标识。

农民富:从“富口袋”进阶“富脑袋”

前段时间,千百园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中心、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在黄龙岘联合发起“乡村生物多样性调查与栖息地修复建设”课题,旨在调查黄龙岘现有生物情况及生态保护情况。报告显示,此次调查共计记录1728条数据,在黄龙岘一地发现中华剑角蝗、芫菁等生物资源389种,包括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是拉步甲、榧、罗汉松和野大豆。茶园、山林、湿地三区域生物多样性均较为丰富,且涵盖不同类群和层次。

“这些物种,成为黄龙岘生态环境向好的佐证。”此次活动发起人之一,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产业教授、博士,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流域共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栋林介绍。

黄龙岘开发建设美丽乡村已有11年,每年吸引数十万人次游客到访,最高日游客量超万人。在大客流的考验下,小山村仍然守住“绿水青山”、赢得鸟类青睐,和当地村民迅速提升的环保意识密切相关。

村里环保达人、黄龙岘茶农吴纪全笑言:“大伙儿深知,只有环境好了,游客才会一来再来。因此,村民纷纷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经常捡拾烟头等垃圾,村里还出台村民公约,约定全体村民一起守护好生态、好环境。”

有专家将黄龙岘的生态文明实践视作村民从“富口袋”到“富脑袋”的转变。事实上,在南京乡村,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围绕提升现代乡风文明水平,南京市积极培育良好乡风民风,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之力。浦口区星甸街道九华村通过“支部+合作社+社员”经营模式,规模化、品牌化运营茶叶,村民腰包越来越鼓。村里还组织村民编写《村规民约三字经》,先后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和谐幸福家庭”等评比活动,提高村民素质、打造文明村居。2017年,九华村获得“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从浦口九华村的村规民约,到江宁龙尚村的道德评议会,再到高淳隆兴村的“喜事堂”,如今,南京市越来越多的乡村更加注重“内修气质”,通过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民风转变,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市委有关部署要求,坚持以深化改革赋能“三农”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育强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努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

兰花塘高标准农田。  孙中元 摄

高淳阳江镇胜利圩,机械化收割助力颗粒归仓。 阳江镇供图

溧水区晶桥镇旋峰山杨梅园,游客体验采摘的快乐。  戚珂嘉 摄

六合区龙池街道绿色蔬菜高效种植示范基地。 董家训 摄

固城湖螃蟹捕捞上市。刘列 摄

江宁街道的美丽乡村。江宁街道牌坊村 供图